泽连斯基正在尝试通过各种手段突破普京的心理防线。6月3日凌晨,克里米亚刻赤海峡上空发生了一次爆炸,克里米亚大桥遭到破坏。这是自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恒瑞行配资,乌克兰对这座大桥的第三次袭击。
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当天宣布,此次爆破是其特别行动的一部分,计划筹备了数月,旨在打击俄罗斯的关键战略通道,破坏其南部战线的后勤网络,并在心理层面对莫斯科施压。乌方称使用了约1100公斤TNT当量的炸药,安放在大桥水下支撑结构的底部位置,由定时装置引爆。尽管爆炸未造成人员伤亡,但对桥体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,大桥当天中断通行约三小时。
克里米亚大桥全长19公里,其中跨海部分长达7.5公里,是俄罗斯本土与克里米亚之间最直接、最重要的陆路通道。大桥建于2015年开工,2018年正式通车,由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驾车通行首段,象征着俄罗斯对克里米亚控制的“不可逆性”。因此,这座桥也成为乌克兰军方重点瞄准的对象。
恒瑞行配资
此次袭击不同于以往。2022年和2023年,克里米亚大桥曾分别遭遇卡车炸弹和水面无人艇的攻击,虽造成局部破坏,但很快修复。这一次,乌方首次明确指出使用了水下爆破方式,显示其技术手段进一步升级,专攻桥体基础结构,而非桥面。乌方表示,此次行动是在广泛情报支持与工程规划下实施的,意在传递一个明确信号:即使是俄罗斯最为看重的基础设施,也无法完全避免打击。
这起爆炸也暴露出俄罗斯在本土安全防线上的脆弱。当日稍晚,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宣布,在克里米亚境内逮捕一名乌克兰情报机构的特工,指控其参与此次袭击相关行动,包括协助运送爆炸物、提供地形信息以及协助布置水下装置。嫌疑人被依照“叛国罪”进行刑事立案。这一消息表明,乌克兰并非仅靠远程攻击手段发动此次袭击,而是通过人员深入俄控制区执行任务,这类渗透行动对俄罗斯构成更深层次的安全威胁。
克里米亚大桥对俄罗斯来说不仅是政治象征,更是其南部战区军事行动的核心后勤保障。自俄乌冲突全面爆发以来,克里米亚成为俄军指挥南部战线的桥头堡,承担着指挥、后勤、补给和弹药运输等多项任务。大桥作为连接本土和前线的唯一便捷通道,长期以来承载着大量军用交通。目前俄军虽可选择绕行亚速海北岸,但线路更长、运输效率更低,且更易暴露于乌军火力范围内。桥体一旦长期失能,俄军南部战线将面临补给紧张、调动迟缓的现实问题,削弱其对扎波罗热、赫尔松等地区的控制能力,也可能对整个黑海沿岸战事态势产生牵动。
从心理上讲,乌克兰对克里米亚大桥的持续打击,是在有意冲击俄罗斯国家形象和普京个人的威望。克里米亚大桥的落成曾被宣传为“民族复兴的象征”,如今这座桥连续三次被炸,再怎么修也难以修复对民众心理的影响。对于乌克兰来说,此类行动不仅可以打乱对手后勤部署,为自身在东南部战场争取主动,还能从心理层面制造焦虑,动摇俄罗斯内部对战争持续性的支持,同时在国际舆论上塑造“俄罗斯并不牢不可破”的认知。
截至目前恒瑞行配资,乌克兰方面没有公布是否获得来自西方国家的直接情报或技术支援。美国和欧盟也未就此事公开表态。表面上,乌克兰在技术和行动上不断突破,而西方则仍保持战略模糊态度,以避免直接卷入冲突核心地带。克里米亚大桥的再次被炸,从乌克兰角度是一种“以小博大”的非对称作战,从俄罗斯角度,这是一记打在脸上的巴掌。如果普京还想借“冲突”粉饰太平,不拿出“真本事”应对的话,全球第二大强国的脸就真的要丢尽了。
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